【百人02】聂耳:用音乐为大众呐喊
来源: 云南信息报 阅读:
【人物简介】
聂耳
聂耳,原名聂守信,1912年2月出生于云南昆明,家中排行老四,原籍云南玉溪。
1927年考入云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到上海,参加反帝大同盟。1933年初,聂耳由田汉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7月17日,聂耳在日本神奈川县藤泽市鹄沼海滨游泳时,不幸溺水身亡,年仅23岁。
【人物事迹】
“生聂耳的是我,培养聂耳的是共产党。聂耳在生时我爱他,共产党把他教育成长。他已死去二十年了,但我一直感觉他还活着。我要永远感谢共产党,感谢毛主席,感谢怀念聂耳的亲爱的同志们。”1955年,聂耳去世20年之后,他的母亲彭寂宽曾写下这样的话语。
11岁的聂耳(右一)与母亲彭寂宽和两个哥哥
1912年,聂耳出生在昆明甬道街家里开的成春堂药店里。
聂耳与母亲的感情很深,他4岁丧父,从小就看到母亲艰难地行医养。从聂耳的日记和一封封的家信中,也能看出妈妈是他最爱的人。
聂耳给妈妈的信
聂耳出生的成春堂药店旧址
聂耳的音乐天赋来自母亲的影响,他的母亲彭寂宽在云南玉溪傣族地区长大,能唱各种民歌,还会唱花灯调等,聂耳从小就受到母亲吟唱的民间曲调的熏陶,对音乐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会了好几种乐器的演奏。
聂耳(前排左二弹三弦者)在学校的乐团里
不同时期的聂耳
在聂耳23年的生命中,有18年是在昆明生长的,翠湖、大观楼、西山……都是聂耳很喜欢去的地方。他深深地热爱着这片土地,在上海时,他多次在给母亲的信中写到思乡之情。
拉琴的聂耳
少年时聂耳成绩优异,喜爱读书,上中学时他读了不少进步书籍。受李国柱、吴澄等中共早期优秀党员的影响,他于1928年加入了共青团组织。
1933年,在白色恐怖最严重的时期,聂耳在上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2年,聂耳(左二)与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音乐小组成员任光(右二)合奏
1935年,田汉被捕,夏衍将田汉创作的《风云儿女》影片梗概改写成电影剧本,聂耳主动要求为影片作曲。
聂耳在上海霞飞路的住所
聂耳用两个月的时间完成了《义勇军进行曲》的初稿,但来不及再修改。为躲避国民党追捕,1935年4月,他离开上海去了日本。修订后的曲谱是聂耳从东京寄回国的。
聂耳(左一)1935年4月和友人在日本
1935年7月17日,聂耳在日本藤泽市游泳时不幸溺水身亡,年仅23岁……
聂耳(左)和田汉共同创作了《义勇军进行曲》
陈列在云南省博物馆里的小提琴。李雨霖 摄
在昆明西山公园,矗立着一座白色的雕像和一个呈月琴状的墓园,聂耳就长眠在这里。
昆明西山聂耳墓的聂耳雕像
由于生活奔波,聂耳的音乐创作生涯只有1933年至1935年这短短两年,但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他创作出了37首歌曲,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塑造了工人、歌女、报童等劳动群众的音乐形象。在抗日救亡运动中,聂耳的这些歌曲,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他的代表作有《义勇军进行曲》、《大路歌》、《码头工人》、《新女性》、《毕业歌》、《飞花歌》、《铁蹄下的歌女》、《卖报歌》、《梅娘曲》等。
聂耳是我国无产阶级革命音乐事业的先驱,为创造和发展我国无产阶级革命音乐作出了卓越的贡献。20世纪30年代,在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聂耳以笔和乐曲为枪同敌人进行顽强斗争,尤其是他谱写的《义勇军进行曲》,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斗志,成为不朽的民族战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
【人物语录】
聂耳塑像 梁东婕摄
聂耳在1933年6月3日的日记中总结说:“音乐与其他艺术、诗、小说、戏剧一样,它是代替大众在呐喊,大众必然会要求音乐新的内容和演奏,并要求作曲家的新态度。”
聂耳仅23岁就英年早逝,却以革命的、斗争的姿势出现,正如冼星海所指出,“以他满溢的才华和大胆创新的精神谱出了这个时代的最强音”。
【历史遗迹】
聂耳故居位于玉溪市红塔区北门街3号,是云南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统计,自1992年聂耳故居第一次修缮落成并正式开放至今,累计接待游客60多万人次。
聂耳故居 李晓超 摄
聂耳故居内景 李晓超 摄
聂耳故居内景 李晓超 摄
聂耳广场 李晓超 摄
如今,在玉溪,聂耳纪念馆、聂耳故居,已成为玉溪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重要阵地,也是玉溪对外宣传和旅游开放的重要窗口之一。
文字编辑:肖蕾
部分资料/图片来源:云南广播电视台
责编:蒋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