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警一年,看,这是他们的成长
来源: 保山日报 阅读:
1年,是撕下365页的日历,记录着他们一点一滴的进步;1年,是更迭春秋的四季,见证着他们一月一度的成长;1年,是年轮增添的印记,印刻着他们一圈一轮的收获。
他们,是保山边境管理支队首届国考招录的公务员,春节前期,记者走进警营,带领大家一起听听这些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在各自的岗位上追逐梦想的故事。
宗成翔:山东民警爱上保山方言
“车上拉的是包谷吧,麻烦您把车靠边让我们检查一下。”眼前这个用一口流利保山话在对过往车辆例行检查的年轻小伙,就是来自芒颜边境检查站的民警宗成翔。小宗是山东人,他走上工作岗位碰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听不懂方言。
在二线站执勤,每天都要与过往的群众打交道,来往执勤口岸的大多是本地人,他们基本都用方言进行交流。特别是附近村寨的村民,每天来往口岸频繁,受限于知识文化和生活习惯,生活中从来不说普通话。执勤中,群众若不说普通话,小宗就无法听懂,群众说一句,同事就要翻译一句,极不利于工作的开展,地道的潞江方言,成了小宗解不开的“乱码”。于是他暗下决心,一定要过“语言关”。
从那一天后,小宗便踏上了方言学习之路。单位的辅警大多是本地人,每天下勤后,小宗总会主动与他们交流,碰上听不懂的当地俗语,他就及时用笔记下来。同时,为了更加深入理解方言,融入新环境,他还积极地了解了本地的风土人情、文化习俗。在这样多听多练之下,很快,小宗就听惯了地方口音,而且还知道了“洋芋”就是“土豆”,“包谷”、“金麦”就是“玉米”。
“学说方言不是目的,说好方言助推查缉工作才是初衷。”小宗如是说。涉毒、涉恐、涉电诈等违法犯罪人员一旦流入内地,会给国家和人民群众带来严重的危害。语言是沟通的重要桥梁,只有先过“语言关”,才能从交流中获取有效信息,将违法犯罪拦截在芒颜站这个雄关铁卡之外。现在的小宗不仅听得懂方言,更学会了说方言。他和他的语言一同融进了保山,融进了这个职业。
李舒蓉:理科女生化身材料好手
李舒蓉有一本笔记本,她说这是她的“月光宝盒”,笔记本里满满的干货见证了她一年以来的成长。
小李是东风桥边境检查站的一名内勤女警,去年共撰写各类总结报告20余份,新闻稿件50余篇,在2020年新闻舆论暨文艺骨干培训中荣获“优秀学员”,单位同事都夸她是写材料的“一把好手”。
“守护边境,岗位不同使命相同,我虽然不在执勤一线,但同样也在“大后方”坚守,希望用我的笔记录下同事们的工作,为传播基层故事,传递基层声音做出贡献。”小李如是说。小李大学时所学的专业是“统计学”,四年来都在和高等代数、解析几何以及各种统计数据打交道,几乎从未接触过公文写作,是个纯正的理科生。当她第一次接到写材料的工作任务时,她感到很棘手,“材料”成为了小李最迫切想要攻克的难题。
了解工作情况才能写出符合实际的好材料,对此,小李可没少下功夫。首先,她通过自我观察、采访询问等方式,迅速掌握了解了单位的基本情况以及各项日常工作。对单位基本情况有所了解后,她又通过翻阅支队网页,精读文件材料等方式,认真学习、细细研究不同材料的不同写法,并及时将学习心得总结归纳在自己随身携带的笔记本里。日渐被记满的笔记本见证着李舒蓉在写材料路上的成长与收获,每一条心得都印证着她付出的努力,每一页记录都蕴含着她对工作的无限热情。
杨杰:健身达人对标训练标兵
寸头、高个儿、一身黑色制服,这就是曼海边境检查站国考招录的新警杨杰。没有勤务的时候,每天晚上都能看到杨杰在健身房挥汗如雨,他是曼海站的头号“健身达人”。
“我现在之所以天天锻炼身体,是因为入警集训时爱上了警务实战训练,我想通过运动提高身体素质,在训练工作上获得更大进步。”
入警集训期间,当杨杰第一次接触到警务实战训练的时候,他就喜欢上了这项训练。为了学好警务实战,他不仅上课认真,课后也会约着同伴反复练习。在他的努力之下,警务实战考核中他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获得了教员们的一致好评。分配到曼海站后,杨杰对警务实战训练初心不改、热爱依旧,他说:“训为战先,练为战用。强化警务实战技能训练,能够练就克敌制胜的硬功夫,练就真本领才能在人民需要的时候拉得出、冲得上、打得赢。”现在,凭着优异的训练成绩,他成为了单位应急快反力量中的一员,与战友们一同承担着边境辖区缉枪缉毒、反恐维稳、边境管控、应急处突、抢险救援等工作任务。
同事们都说:“他们好学上进,朝气蓬勃,是我们这支队伍注入的新鲜血液,他们必将成为移民管理事业未来的中坚力量。”青春正当时,不予负流年,入警一年,于他们而言,是从零到一的转折,更是全新的起点,他们将不忘初警初心,牢记从警使命,立足岗位,忠诚履职,书写最美的青春从警芳华。
王玥棋
编辑:王玥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