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保山 > 新闻

重走滇缅路 共话“周末”情 ——保山日报社特约撰稿人年会暨“走进江防遗址”采风活动侧记

发布时间: 11-23

来源: 保山日报网-保山日报  阅读:

 ddd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特约撰稿人座谈会
周末版编辑发言
参观施甸滇西抗战陈列室
参观盟军联络组旧址
探访惠通桥
特约撰稿人合影
重走滇缅公路
采风途中的交流
望江台碉堡远眺对岸

  11月16日至17日,保山日报社举办特约撰稿人年会暨“走进江防遗址”采风活动,撰稿人先后来到施甸滇西抗战陈列室、盟军联络组旧址、惠通桥、望江台碉堡等地采风,并围绕持续办好《保山日报》周末版进行交流探讨。ddd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岁月如流,倏忽之间,《保山日报》周末版与特约撰稿人已相伴走过五个年头。在清爽的秋末初冬,受疫情影响而推迟的2020年特约撰稿人年会如约而至。11月16日至17日,撰稿人与周末版编辑一同走进施甸江防遗址,在边走边看中重温滇西抗战历史,加深心中的家国情怀。ddd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16日下午,保山日报社五楼会议室暖意融融,撰稿人齐聚一堂,共话与周末版的情谊,踊跃地为周末版发展建言献策。ddd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网络媒体的崛起给传统媒体带来巨大的挑战,纸媒如何在新媒体时代坚守阵地?报纸副刊如何维护好原有读者群并有所拓展?稿件选择与受众层次之间如何平衡?围绕着这些问题,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两个小时的座谈,始终洋溢着积极而热烈的气氛。ddd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报社领导班子从一开始就明确了《保山日报》必须是两条腿走路,一条是新闻,另一条就是副刊。到今天我们依然在走这条路,有人会质疑,我们这种坚守究竟有没有意义?”谈到纸媒的坚守,报社总编辑王灿态度明确而笃定,“在周围充斥着‘快餐文化’的今天,我们的周末版是代表保山文化的一面旗帜,是保山文化人的文学伊甸园、精神聚居地,在座的各位通过不断地写作、通过作品与受众实现共情,让其受到文化滋养,我想,这就是我们坚守的意义。”ddd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纸媒未来怎么站稳脚跟?王灿给出了自己的观点:在媒体融合发展的时代,报纸也要守正创新,在坚持“内容为王”的同时,可以在表达方式、传播渠道上有所突破,使其更契合时代要求,更符合受众口味。ddd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座谈会上,社长杨勇为各位特约撰稿人颁发了聘书。一纸聘书,既是一份肯定,也是一份责任。ddd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在中国人的观念里,‘三年五载’已经是很长一段时间,从2016年到2019年,我很感谢这五年通过《保山日报》周末版结识的伙伴,感谢我们五年来在相互学习中一起成长。都说‘十年磨一剑’,前五年已经走过,希望后五年我在这条路上能走得更加扎实。”特约撰稿人段秋云动情地说道。ddd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段秋云的一席话引起了大家的共鸣,在座的不少人表示,自己从《保山日报》的读者转变为作者,再变成特约撰稿人,其中的感情难以言喻,更多的是感动,以后在做好本职工作之余,依然会保持对文学的热爱,尽力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ddd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17日,施甸迎来了又一个风和日丽的好天气。特约撰稿人一行走进施甸现存的滇西抗战江防遗址,回望过去那段烽火岁月。ddd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1942年,日军试图切断国际援华通道,通过缅甸进犯西南,进而侵略中国全境。5月3日、4日芒市龙陵沦陷,即将越过怒江天险时,我守桥部队果断炸毁惠通桥,打响滇西抗战第一枪,拒敌于怒江西岸,开始了长达两年半的怒江攻防战。ddd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施甸既是前线,也是后方,怒江沿线,炮火纷飞,而一山之隔的施甸坝则成了前线的第一后方。十万远征军将士驻扎于此,随时待命奔赴战场,施甸人民则承担起了远征军驻军的各种条件补给。征集运送粮草、棉被、食品,补充兵员,运送伤员、弹药,收集情报,公路保通……ddd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在施甸滇西抗战陈列室,施甸县文化馆馆长戴子红带领大家了解了施甸的抗战史。看着一件件浓缩着历史的展品,听着馆长生动翔实的解说,大家一个个神情专注而凝重,仿佛怒江的波涛还在怒吼,牛帮、马帮的铃声还在回荡,施甸人民抗日支前、运送伤员的脚步还在迈进,孩婆山阻击战、营盘山反击战的硝烟、枪炮声、厮杀声还未消停……ddd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随后,大家又实地参观了盟军联络组旧址和中国远征军第十一集团军司令部旧址。这些遗迹是活的史证,时刻提醒着后辈勿忘历史,铭记这些远征军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做出的贡献和牺牲,传承和发扬抗战精神、爱国主义精神。ddd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采风活动的第四站来到了位于施甸太平镇与龙陵腊勐交界的惠通桥。该桥所处的怒江峡谷,东为等子山,西为龙陵松山,两山海拔2000米以上,谷底海拔仅690余米,高差悬殊,形势险要。在桥边驻足,只见桥下静水深流,波澜不惊。抗战时期,日军和中国军民在这里进行了生死较量,是惠通桥稳定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局势,把日军挡在了怒江以西;两年后中国远征军大反攻,惠通桥成为我大军反攻的主要后勤供应通道,这是一座通向胜利的桥梁。ddd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对特约撰稿人王琨楼而言,此次到惠通桥可以说是“故地重游”。“因为工作原因,我不止一次到惠通桥,随着次数的增多,对于滇西抗战这段历史也就愈加的了解,对于惠通桥历史意义的了解也就更深了。此次再来,体会也与以往不同。我觉得惠通桥不仅仅是一座古老的铁索桥,也不只是一座因战争而声名远扬的桥,它更是一座连接历史与今天、过去和现在的桥梁,它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不惧牺牲的精神缓缓融入怒江中,一浪推一浪,生生不息。这次采风活动参加的人中,除了我这个50后,还有60后、70后、80后、90后,一代接着一代,惠通桥起到了承载历史、教育后人不忘国耻的桥梁作用。”ddd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中巴车在蜿蜒的滇缅公路上盘旋,两边是巍峨的崇山峻岭,怒江在峡谷中流淌,一路颠簸之后,望江台碉堡到了。ddd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这里是滇西抗战期间中国远征军71军为加强怒江东岸防御所构筑,其地居高临下,可俯控滇缅公路惠通桥北、南20余公里江面,是远征军与日军隔江对峙的重要江防工事之一。ddd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看着饱经风雨的碉堡,特约撰稿人李安成不禁感慨:“中国远征军无畏牺牲、英勇抗敌的事迹,留给我们的是团结一致、无畏艰险、顽强拼搏的精神,在今后的文学创作或其他工作中,我决心把‘路不修通死不休,敌不歼灭枪不丢’的精神传承下去。”ddd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从中国远征军第十一集团军司令部旧址,到惠通桥、滇缅公路,再到望江台碉堡,每走过一步,都让特约撰稿人赵仁贤陷入无尽的沉思:这片镶嵌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版图上、比针尖稍大一点的土地,曾经用血流成河、尸骨堆积如山才换来了今天的和平与安宁,又岂能用“来之不易”区区四个字形容?ddd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特约撰稿人祝庆开退休前一直在施甸县太平镇太平乡文化站任职,多年前,为了书写施甸滇西抗战这段历史,他多次到实地调查,采访当时健在的部分抗日老兵和支援前线的民夫。“曾经听了他们的讲述,我的心里在流血。如今那些老人已去世多年,今天重走滇缅路,再次踏足这些抗战遗址,让我触景生情,又在心里缅怀他们……”ddd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座谈、聆听、探寻、思考,一年一度的特约撰稿人年会至此落下帷幕,但所有人对报纸的坚守、对文学的热爱却一直奔跑在路上。ddd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正如撰稿人李洋所言:人生是漫漫远征之途,铁血远征为保家卫国,心灵远征为永在路上,脚下远征为看更广阔的世界,笔下远征为文魄传承。ddd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本报记者 蔡文雯ddd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责编:刘自明ddd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